今天是:
媒体报道
您所在位置:首页 > 关于我行 > 新闻资讯 > 媒体报道

江西日报:心系红土 情牵客家-赣州银行

发布时间:2013-01-17 00:00  作者:  来源:北京TRS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字号:

 

从负债累累到资产总额达643亿元,从人心思散到员工总数达1700人,从隅于赣州城区到机构网点遍布厦门、南昌、宜春、新余、吉安、萍乡等地市……
成立于2001年1月18日的赣州银行,在短短12年时间里,实现了从无到有、从小到大、从弱到强的华丽嬗变,从昔日一家濒临退市的金融机构,迅速成长为一家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。
惊人的跨越缘自哪里?骄人的业绩来自何方?探寻赣州银行12年改革发展之路,我们看到了其闪亮的核心文化:心系红土,所以强根固本;情牵客家,所以拓土扩疆。

大视野彰显大智慧

现代企业的竞争,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竞争。没有文化,就没有根基,就没有长足的发展后劲。即便一时走得快,也不一定走得远。银行业亦然。
赣州银行的特质和个性在哪里?如何与其他层级的银行实行错位竞争?赣州银行的决策者始终在认真思考和努力解答好这道题。
作为一家地方性商业银行,赣州银行只有深深地扎根本土,才能充分汲取养分,才能实现固本强基。而这片土地,有着悠久的历史,灿烂的文化,优良的传统,可贵的精神,这是一笔十分难得的宝贵财富。
特别是耀眼世界的那一片红,彪炳史册,光照千秋。那伟大的苏区精神,成为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,在万里山河熠熠生辉。尤为宝贵的是,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在这里诞生,在当时异常严酷的战争环境下,千方百计发展经济,有力地支援了革命,为国家金融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。这伟大的苏区精神和红色金融文化,是赣州银行取之不竭的宝藏。
赣州还是全国著名的“客家摇篮”。客家是一个庞大的民系共同体,形成历史悠久,人数众多,全球约有7400万客家人,其中大部分聚居在赣粤闽地区。客家人在漫漫迁徙和适应生存的过程中,形成了勤劳、吃苦、创业、包容、诚信的客家文化。这种文化,同样是赣州银行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有了这样的文化作基础,赣州银行就有了深厚的底蕴,赋予了自己独有的内质和无法复制的个性。“扎根红土地,放眼大客家”,赣州银行找到了自己的坐标,明确了发展的方向,把“苏区精神”刻进了精神体系,把“客家文化”写进了“企业家谱”,走上了一条差异化、特色化发展之路。
大视野彰显大智慧:“打造赣粤闽湘四省边际区域性知名品牌银行”,美好愿景就此呈现;“立足赣州,面向全省,走向全国”,发展战略就此确立;“服务市政、服务市企、服务市民”,市场定位就此明确;“客家人走到哪里,赣州银行服务就到哪里”,经营口号就此叫响;“团结、稳健、创新、高效”,企业精神就此凝炼。

 

大服务拓展大空间

银行靠什么赢得市场?靠服务。对于窗口行业来说,服务等同于企业的生命。
“服务市政、服务市企、服务市民”,赣州银行把服务化为“心系红土、情牵客家”的具体行动,着力打好“红色”、“小微”、“客家”三张牌,致力于为地方经济、小微企业和客家群体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。
赣州银行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,全力支持地方重点工程、基础设施项目、民生工程建设和优势产业集群、主导产业发展。到目前,累计发放贷款600多亿元,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排头兵,实现了加快自身发展与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的良性互动。特别是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伟大实践中,赣州银行积极策应,主动融入,迅速制定信贷计划,安排数十亿元信贷资金,用于支持赣南基础设施建设、扶贫开发、产业发展等,并迅速开发了“苏区新房贷”业务,大力支持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。
小微企业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。赣州银行坚持把小微企业作为基本客户群,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,专门成立了“小企业贷款中心”,推出了“小巨人”成长贷款,为小微企业融资和加速成长提供快捷贴身的服务。到目前,累计为小微企业发放贷款400多亿元。
为了服务好客家群体,赣州银行大力推进机构延伸,在赣州18个县(市)实现机构全覆盖的基础上,迅速在厦门、南昌、吉安、新余、宜春、萍乡等地设立分支行,并把目光投向广州、惠州、河源、梅州、漳州、龙岩、韶关、郴州、株洲等客家人聚居地,致力于为更多的客家人提供提供方便、快捷、高效的金融服务,使赣州银行真正成为客家人自己的银行。
大服务拓展大空间。到目前,赣州银行已设立分行6家,支行57家,离行式自助银行9家,服务网络不断延伸,服务群体日益扩大。

 

大改革促进大发展

“改革,是企业最大的红利。没有改革,就没有发展。”赣州银行用12年的发展实践验证了这句话。
从成立起,赣州银行就高举“改革发展”的大旗,持续深入地推进改革,建立现代商业银行管理体系,不断提高创新能力,增强内生发展动力,为加快发展提供强大的“引擎”。
赣州银行按《公司法》和《商业银行法》有关规定,制定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,确立了股东大会、董事会、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的职责分工,完善了董事会、监事会工作制度,成立了风险管理、人事薪酬、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三个专门委员会,建立了资本补充机制,形成了“三会一层”各司其职、各负其责、相互支持、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运行机制。同时,大力加强风控和内审组织体系建设,在分行推行独立授信审批官、审计专员制度,建立独立、垂直的风控和内审管理架构,形成相互制约、相互监督的管理机制,有效提高了授信审批和内审的独立性,提升了授信管理和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率。并大刀阔斧推进机构、人事、分配、考核制度等改革,强化授信、财务、风险管理,建立和完善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管理体制。
随着机构的快速延伸,赣州银行内部架构由“总支行”二级管理延伸为“总分支行”三级管理。为完成三级管理架构从形式到实质的转变,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,赣州银行全面推进“总分支”三级管理架构改造,调整管理权限和管理流程,扩大分行的人事权,对分行实行“授权有限和预算管理”相结合的经营管理机制,有力地提高了管理效率。
在科技的改造升级上,赣州银行以精细化管理为目标,以大投入促大提升,集中人力、物力、财力,持续实施了一大批重点科技系统开发项目,尤其是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改造和信贷管理、财务管理、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建设,有力提升了全行的经营管理和业务运营效率,迈开了从“科技兴行”到“科技领航”的坚定步伐。
大改革促进大发展。12年时间,赣州银行资产总额从17亿元增长到643亿元,增长了38倍;各项存款余额从11亿元增长到500亿元,增长了45倍;不良贷款率从49.62%下降到0.47%,一举跨入全国资产质量最好的银行行列。

 

 

大舞台竞干大事业

阿基米德说,给我一个支点,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。赣州银行给每一个员工提供宽阔的舞台,让每一个人才得到足够重视,让每一个人才得到充分展示,去转动市场,转动“地球”。
赣州银行建立起“高端靠引进、中端造培训、低端造教育”的人才队伍梯度培养机制,改“被动进人”为“主动引人”,从全国重点大学主动引进研究生、一本以上大学毕业生,吸纳各类专业银行人才,并在高校建立员工培训基地,吹响了各方英才汇聚的“集结号”。同时,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,做到“待遇留人”;选派业务骨干到外地商业银行、大专院校考察、学习,做到“事业留人”等。在人才培养上,树立“人人都可成才”的理念,组织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前往新加坡、香港、北京、广州、厦门等地培训,拓宽视野,提升理念,开阔思路;鼓励员工参加继续学习和学历教育,提高综合素质。
在人才使用上,赣州银行把个人品德、知识、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,高度重视员工的敬业精神、团队精神和学习创新能力,为各类人才成长提供畅通的晋升渠道,力求人尽其才,才尽其用。赣州银行打破领导与员工的“身份界限”,推行以“公开竞聘,能上能下”的人事制度,把一大批年轻有为、敢拼敢闯的干部充实到领导岗位,淘汰一批不思进取、思想僵化、碌碌无为的干部,激发了整个队伍的活力。
大舞台竞干大事业。全行员工的创业激情竞相迸发,梦想之花尽情绽放,向着更远大的目标阔步奋进:到“十二五”期末,全行机构发展到100家,总资产达到1000亿元,各项贷款达到600亿元,实现利润20亿元,打造成国内一流的区域性、现代化上市银行。

 

 

大责任铸就大品牌

红土地和客家人民的深情滋养,让赣州银行由一棵小树,迅速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。“心系红土,情牵客家”,赣州银行怀着深深的感恩之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,真情回馈社会。
从出资兴建教学楼到为贫困山村修桥铺路,从向灾区捐款捐物到挂点扶持贫困乡村,从慰问敬老院老人到为贫困学子奉献爱心,赣州银行一直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,经常性开展“感恩一日捐”活动,向社会奉献爱心。
在这里,随手就近一列就是一串长长的“爱心红单”:向南昌市西湖区慈善会捐款30万元;向瑞金市丁陂乡山溪村捐资100万元,用于建校和修桥、修路;为兴国县茶园中学捐款300万元;每年捐资120万元,捐建两所希望小学;每年出资50万元,捐助贫困学生……据不完全统计,近年来,赣州银行向慈善机构、挂点单位、地震灾区、贫困学子和困难群众等捐资2000多万元。
这种爱心,还体现在对广大客户的回馈上。近年来,赣州银行在认真落实银监会“七不准”、“四公开”规定的基础上,主动清理、调整了支付结算类、代理类、担保类、咨询类、电子银行类、银行卡类、国际业务类及其他类八大类87项收费标准,其中汇兑业务、网上银行企业异地跨行汇款、对私汇出境外汇款等47项完全免费,几乎涵盖了银行的所有业务。“费用最低,收益最高”,成为广大客户对赣州银行的共同认识。
大责任铸就大品牌。赣州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,在银行业权威杂志《银行家》发布的“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”中,赣州银行综合竞争力列中部六省城市商业银行第一,列全国中小型城市商业银行第六。